书名:我国股票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代理问题及治理机制研究
作者:高燕
出版时间:2022年
作者简介
高燕,女,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主任,会计学博士,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副教授,是2015继续教育先进工作者、湖北省考试院优秀命题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湖北县域经济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指导性项目、武汉工业学院校立重点项目等多项,参与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与湖北省扶贫办一般项目,在《审计研究》、《财务与会计》、《湖北社会科学》、《商业会计》、《财政监督》、《宏观经济研究》、《管理现代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企业经济》、《教育教学论坛》、《产业与科技论坛》、《统计与决策》、《海南金融》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出版《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实训教程》等著作。
内容提要:
本著作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以产权理论为参照系,着重运用产权理论,综合采用规范分析法、制度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对我国股票市场全流通背景下的控股股东代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控股股东现状与特征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经济后果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控股股东代理问题治理机制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几个基础性理论问题的思考
第一节 大股东代理问题与管理者代理问题
第二节 公司治理与产权安排
第三节 全流通与股权分置的比较
第四章 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持股的决策过程
第二节 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持股的特征——与股权分置改革前的比较
第三节 全流通背景下的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存在性——基于贵州台和五粮液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 产权属性及所有权与控制权一步分析
第六节 稳健性测试
第七节 主要结论及建议
第六章 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政策法规、市场与新闻媒体
第二节 公众企业与控股股东
第三节 投资者自身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资本市场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作用
第二节 投资者保护: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关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理论分析和实际经济运行状况表明,资本市场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复合型的,既体现出正向的推动作用,也存在风险加剧等负向效应。证监会前主席尚福林(2010) 指出,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至少表现在“为我国的微观经济主体一-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提供了天然的、最直接的市场化改革与转型的平台”等六个方面,尚福林这六个方面的评价充分肯定了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作为资产(含企业证券等) 定价与交易的场所,资本市场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配置与再配置,另一方面也因资本化的实现和深化过程而加剧了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分化,并不可避免地派生出各种社会性问题甚至冲突。这些问题和冲突在股权分置时代尤为突出。
股权分置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一-在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的全部股份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种类型是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的,这部分股份被称为流通股,另一种类型是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的,这部分股份称为非流通股。之所以形成这种格局,是由于证券市场建立之初带有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的任务,企业在上市时拿出一部分股份到二级市场上流通另一部分股份则以非流通股的形式保留在设立股份公司并与股份公司同名的集团公司,如原武汉钢铁集团拿出一部分资产(集团称为优质资产) 设立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并推动武汉钢铁股份公司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但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股本中仅 30%左右到二级市场上市流通,武汉钢铁集团持有的70%的股份是不能到二级市场流通的。武汉钢铁集团也因此自然而然地成为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多年以来,这种股权分置的格局使上市公司的股份呈现“同股不同权不同价”的不合理现象,使资本市场本来意义上的定价功能无法发挥,一方面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其带来了严重的上市公司利益被内部人和控股股东侵占的问题因而受到各界的诟病。
基于这一系列负面后果,我国采取了国有股减持等多种办法试图改革二元股权结构,以改变不合理的股权配置格局,但都以失败告终。2005 年8 月股权分置改革拉开帷幕,至 2008 年底基本收官。多年过去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关心,经过长期的酝酿与探索的股权分置改革是否如愿地达到了效果。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原主任祁斌指出,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资本市场。本课题正是基于我国股票全流通的背景,深入分析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特征、实质并提出治理机制,以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进入全流通以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纷纷减持,似乎“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时代到来了。但遗憾的是,来自官方的报告 (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年报专题小组 2012 年的调研报告) 指出,虽然资本市场进入了全流通时代,但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又出现了新的现象一一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越来越多地减持上市公司的股份,使其投资成本降低,而且赚取了资本利差。在 21 世纪过了十来年之后,也是股权分置改革结束三年的时间以来,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公众企业被第一大股东 (主要是发起设立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东) 持股的比重已经大大降低到 1/3 以下,它们持有的股份比例并不构成以往所认为的绝对控制的程度,但关键的问题也是资本市场长期的问题是这些第一大股东依然以这不到 1/3 的股份对整个上市公司进行牢牢的掌控。更令人惊奇和担忧的是,数据显示,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出现了新的情况一-各地各行业都有这样一些上市公司,其第一大股东所占的股份不到10%,但是现实状况是,这些大股东仍然始终对整个上市公司拥有实际控制权。专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小股东控制”问题,实际上是由于第一大股东牢牢掌握着公司董事会的决策权,因此仍存在较严重的控股股东代理问题。如何从理论上解释中国资本市场上不变 (至少中长期难以改变) 的政府管制与控制权配置格局,走出中国式股东中心主义困境、切实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是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书基于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控制权私利理论研究全流通时代的“小股东控制”格局及其效果,以期从理论上为全流通时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制度安排提供经济意义上的路径指引,从而促进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
我国股票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代理问题及治理机制研究pdf下载